
立法院厚生會於 2025年10月30日 召開「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」114年度專家會議,由總召集人劉建國委員主持,陳昭姿、陳菁徽、王正旭等多名跨黨派立委、專家學者與病友團體代表共同研商「癌症新藥基金」的法制化、財源規劃及永續運作。會議結論指出,癌症新藥基金雖已上路,但仍缺乏法律位階與長期財源,已有106位立委連署提出癌藥基金法制化草案版本,請行政院應儘速提出《癌症防治法》與《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設置條例》草案版本,送進立法院審議。會議中專家與病友團體也呼籲,國家應整合各項可行的永續財源,依據前瞻科技評估、癌症國情與高齡社會需求,長遠規劃「台灣癌症新藥給付藍圖」。

立法委員陳昭姿表示,政府雖然編列了「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」,但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,專款僅編列50億元,加上114年度的50億元,兩年合計也才100億元。這和原本期待「每年百億」的規模有相當落差,預算遠遠不夠。身為民意代表,有責任監督政府。陳昭姿委員也指出,制度推行一年多以來暴露出許多問題。首先,財源不足且不穩定,專款金額與實際需求差距極大,多數藥品仍需病人自費;其次,給付範圍過於限縮,目前僅涵蓋極少數藥物與適應症,對多癌別、多線治療的新藥幾乎沒有幫助。陳昭姿委員認為,台灣在癌症新藥可及性上的落差,並非靠一筆暫時性專款就能解決,要真正改善現況,政府應建立穩定、可預期的「癌症新藥基金」制度!

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身為會議主任委員指出,本次會議針對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、財源穩定及病友參與三大主軸進行深入討論,期盼基金制度能邁向永續運作。張文震主委表示,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啟動是台灣在癌症防治上的重大進展,行政、立法與民間的合作已讓病友看見希望。然而制度要永續,仍須跨部會協力修法,讓基金從「暫時性專案」邁向「法定化、可持續、可預測」的新階段。他強調,本次專家會議不僅是政策檢討,更是為「健康台灣」願景定錨的重要一步。